我們很可能成為最後一批紙媒人

28.3.17



本地媒體有一些不成文的行內術語,離職會美言為「卒業」,跳槽意味著有更好路向,離別不必哀傷,一句「江湖見」就夠。流動性高,人來人往自然見怪不怪。每年二三月都是換血的旺季,團隊重新洗牌,整裝過後,重新出發。舊世代或會視之為Jumpy、玩世不恭的輕浮態度,但對行內人來說,這已經是一種文化。圈子就是這麼大,只要一日尚是「行家」,山水有相逢,有緣的,終歸會遇上。

最近與舊同事重聚,打從我離開之後,陸續聽到這班舊拍檔相繼有「好路數」。今次,連當中年資最長的一位昔日戰友也離開了舊公司,往新媒體之路進發。據知,我們共事過的媒體已不再聘請新員工來接任我們的崗位。問起其他同行,亦發現很多紙媒都採取自然流失機制來削減開支,以緩解印刷廣告收益直線插水的苦況。換句話說,我們很可能是公司最後一批前線創作人。

這份感覺,令我不期然想起一幕畫面:小時候在外婆家的陽台,近距離看著飛機從樓房上低空飛過,轟隆巨響三不五時就會襲來。新一代的年輕人可能不知道,80、90年代啟德機場仍然啟用時,往返香港的航機十之八九都會途徑九龍市區上空,再降落到現成郵輪碼頭的舊機場。外婆家位於深水埗,正好處於飛機掠過的航線之下,飛機接近的一瞬間,天空會被整片蓋過。當時的我,絲毫沒有意識到原來我是最後一批見證這段歷史的人們,更萬萬想不到這份心情,與日漸式微的紙媒現況有莫名的既視重疊。

飛機升降對鄰近啟德機場的深水埗、九龍塘造成嚴重的噪音影響,亦限制了九龍區的建築高度,塑成一代人對該區的理解。(圖片來源:http://i.epochtimes.com)

轉型 / 轉行

前人走無可走,缺乏經驗的新人無從入行,在日漸萎縮的生存環境下,愈來愈多行家生起轉行的念頭(其實我想他們更想移民)。最誇張的一次,連曾經擔任文化記者的受訪者也著我自求多福。

「紙媒步入寒冬」這句說話,相信同業者在近年已經聽過不下千次,大概就像「香港民主最黑暗的一天」一樣已經教人麻木。很多紙媒為了續命,紛紛把資源轉投網絡內容製作,以求順應網上閱讀的大趨勢,希望贖回讀者的青睞。這是一個悲涼的現象,畢竟說穿了,這些媒體只是追著早已遷徙上網的廣告預算,那天那兒有錢賺,就往那兒去經營人氣,難保網絡有天沒落,又要另覓新載體來吸金延壽。

執行上,經營網絡平台與經營一本書本來就屬兩門學問,在短時間內強求兩者並行,不但令前線員工無所適從,在內容選材和創作形式上進退失據;媒體亦會在盲目追逐人氣數字的過程中變得個性模糊,失去著書立說時的堅定風格和嚴謹品質。說到底,資訊爆炸得早已滿溢,觀眾無情,從不缺一個掛名的網媒半成品。

工作關係經常接觸到式微的文化和工藝,他們有些會坦率接受市場需求下滑的實況,不再吹噓擁抱昔日的黃金盛世,反而務實地縮減經營規模,透過配合市場的小本製作來維持下去,小眾也有小眾的空間。


敝帚自珍,還是揚長避短?

值得我們思考的是,作為紙媒工作者,應該如何去審視印刷媒體本身的價值。是不是只能單從生意角度來計算生存率,抑或強化平面刊物在閱讀上的質感與獨特性,緊扣至今仍然默默支持著紙本媒體的一眾有要求的讀者群?可悲的是,在不少場內的決策人眼中,載體本身是紙、是網也罷,重要的是當下那一條是財路。

不了解媒體的特性,就沒法創作出契應讀者口味的紮實內容,遑論建立固定的讀者群。Target Audience是全世界等同亂槍打鳥,正因如此不解,所以才能輕易發表「有圖文上載就是做網」的直觀粗暴邏輯。

我向來懷疑網民與讀者本來就不是同一組群眾,故並不存在網絡取代紙本一說。在過去二十年,閱讀的習慣有所改變乃不爭的事實,但有些核心的行為習慣並不會那麼輕易被扭轉。就以小說為例,在我身邊會閱讀實體書的人還是遠高於電子書,方便快捷是我們偏好新科技的誘因,但冰冷的實際操作經驗,往往都提醒著我們並非所有事情都適合電子化。

電子書的出現,讓我們反過來認識到閱讀不單單是讀字,而是把書拿在手上,逐頁翻揭的整體體驗 (User Experience):那略帶粗糙的白報紙質,那迎面撲來的油墨味,至及那精心設計的排版格局,往往都是雲端上無法再現的美好瑕疵。手握這些紙本刊物的獨特性,是敝帚自珍,還是揚長避短,就視乎在位者的造化了。




朝不保夕的載體

網絡與紙本的比較討論沒完沒了,就像是青菜蘿白,各有所好,現代人只是忠實地選擇當今最適切的閱讀模式。本來會買書的人,還是會繼續買書;而本來喜愛看大標題撮要的,現在只需一鍵就有不少大農場爭相餵飼。

無論如何,我們少了大台,多了選擇。網媒的崛起將話語權分散給普羅大眾,各式各樣的小眾平台應運而生,用家自行生產的內容 (User Generated content) 接踵而至,百家爭鳴固然是好,但失去責任編輯的選材眼光與品質監控,讀者前所未有地需要為自己選擇的內容而負責。就像英文中那句諺語 You are what you eat.  在今日高舉自由萬歲的社會下,You are also what you read.

時勢總在造王,一度造就了紙媒的盛世,亦造就了今天網媒的興旺。宏觀而言,一切都是暫時,尤其在極度渴求新鮮感的現世。既然載體朝不保夕,無論是創作人抑或讀者都更值得磨練審美的品位,以不變之美感觸覺,應萬變之訊息洪流。

去年多間本地雜誌相繼摺書結業,我不禁好奇,有人會視之為一門香港工藝去保育嗎?

You Might Also Like

1 Comments

Editor's Pick

Facebook

Instagra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