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書店站不住!Tomato Books 結業

22.6.17


尖沙咀,遊客必到之觀光聖地,吃的、買的、看的琳瑯滿目。相對於無時無刻都喧鬧繁亂的旺角,尖沙咀還有一份異國情調,一種不限於東西文化,各方混雜的迷幻氣息。就如同王家衛鏡頭下的重慶森林一樣,對在地人來說,離開摩肩接踵的大街,拾級而上,才是尖沙咀正確的打開方式。


最近,在尖沙咀開業超過18年的樓上書屋 Tomato Books 宣告閉店,書店亦隨即推出大割引,要錢不要貨。書店由餐廳 Italian Tomato 老闆所開設,選書亦以日文書藉和雜誌為主,故經常吸引在港日本人來入手新書,店內的職員和告示都以日文溝通,是區內難得一見的本格派日本書店。

長跑十八載,Tomato Books 還是敵不過經營壓力,於今年6月20日正式結業。事件令我聯想起去年看的一部日劇《重版出來》,故事講述出版業界面臨時代變遷,有人迫不得已作出割捨和妥協,同時亦有不少人毋忘初衷,拼命在夾縫中堅守創作原則。當時看得唏噓,但那終歸是日本的情況,未幾那份唏噓亦被日常工作所沖淡。直至同類型的事件在身邊發生,那份心酸無奈又重新獲得連結。


Tomato Books 和太子的宇宙船書屋一樣,乃一代人的日本雜誌來源地。能夠說得出這兩個名字的,一是行家,二是雜誌上癮者們。我們都曾經在這些書店中買到幾乎兩手都拿不下,又或單純因為一個封面而令預算見紅。不得不承認,這是一份植根自八、九十年代的哈日情意結,縱然不諳日語內容,我們還是無法抵抗,那疊紙張承載著的東瀛流行美學。


目送書店離開,不要追

月初,筆者得悉結業消息後,曾去信 Tomato Books 邀約訪問,可惜行政部因工務繁忙而婉拒。上週末途經尖沙咀,就趁最後機會感受一下香港碩果僅存的日本書屋氛圍。當日所見,書架上的貨品已所餘無幾,各大日本雜誌和藝術書銷情最好,大多都只剩下數年前的期刊;部份漫畫和二手書反應未如理想,為求促銷,店家大刀闊斧,由十元一本跌價至十元五本,平均為「兩蚊」一本,場面有如年宵尾場,相當震撼。

自5月消息傳出後,據聞每星期都有大批讀者前往書店搶購減價貨品,平日清靜內歛的書室,突然湧現一波廣東道獨有的人潮,新書一掃而空,舊書亦仿如初見。人人先買後想,最怕執書行後。

近年樓上書店結業經已不是新聞,連香港人亦逐漸習慣了這種清盤式大特賣,心理和生理都早有預備。偶爾在社交網站上掃到熟悉的名字步入彌留,發表婉惜之情後,三五成群結伴最後朝拜也不過是指定動作。又突然想起智叔在《十年》中的一句對白:「千祈不要習慣呀!」


情懷不能數據化

我們是否已經不再需要實體書店了?Page One的離場,誠品的多元化百貨攻勢,或多或少都提醒著我們,單靠賣實體書未能收支平衡。

猶記得年初拜訪荒野夢二獨立書店,當時書店店長銀色快手笑言,一天裡頭進來書店的人沒有幾個,但這兒還是確實地提供了一個空間,讓他們閒時來看看,隨手拿起書就可以閱讀,又或與書店職員交流一下。銀快沒有特別針砭網路書店,因為真正愛書之人,應該都不會反對我們有更方便和統一的購書途徑。

那麼實體書店的價值又是甚麼呢?可能是有人替你選書,也可能是一個書迷的聚集地,又或只是親手掃著書脊,逐本逐櫃查找書香的浪漫--而現在聽起來,這些都變得有點奢侈。


我一直認為,閱讀是一件孤獨的事。很久以前,有位學姐就咖啡廳的讀書文化創作命題,謂之「集體孤讀」。這份孤獨的本質與電影院是共通的,你看你的,我看我的,我們並肩而讀,但心神早就飛到九宵雲外。

然而,我還是依戀著書店的空氣,好比大家依然需要電影院的爆米花、大屏幕。那是一份難以名狀的情懷,這個空間的重要性,在於其困難地存在於現實之中,讓我偶爾從爆炸性的資訊洪流中掙脫出來,窺看別人的書單,聽聽主流媒體中未必容納得下的破事兒。


後記

「一個國家的偉大與文明道德進步的程度,端看他如何對待動物。」聖雄甘地多年前昭示,偉大 (Greatness) 不是靠水泥土木工程興建,而是源自人們對文化和週邊生態的關注禮重。書店之興亡,或未能成為閱讀風氣下降的有力證據(還是有一撮人轉投電子書),但無可否認的是,社會中的閱讀空間正急遽萎縮,而這一切都是一代人的選擇。撰稿之時,又傳出旺角樓上書店綠野仙蹤散貨結業的消息......

You Might Also Like

0 Comments

Editor's Pick

Facebook

Instagram